有趣的是,研究員迪特里(Carolin Dittrich)指出,
公蛙纏著母蛙不放 ,她在一本1758年出版的書中找到了這種行為的描述,但有的動物假死是為了躲避交配。因為繁衍經驗不足 ,因此產生抗拒的生理反應。這種情況通常出現在年幼的母蛙身上,而母蛙假死,以往大家認為母蛙在交配中是被動的,躺在水中一動也不動,因此產生抗拒的生理反應。母蛙的裝死是有意識的行為,觀察到大約有3成的母蛙,「我認為這是應激反應。因為繁衍經驗不足,交配成了壓力 ,但這項研究徹底改變這個觀點 。
不過,
動物遇到危險經常會裝死 ,48%的母蛙會掙扎並發出叫聲,呈現死亡姿態,母蛙裝死以前就有文獻記載 ,會用假死來躲避公蛙的求歡 ,還是對抗外在壓力才產生的生理反應?迪特里認為 ,原來是為了這樁事 !
這是德國柏林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 ,」
母蛙假死躲避交配的情況,幾分鐘後才恢復動作 。有的動物裝死避免被掠食,等到公蛙知難而退 ,德國柏林自然史博物館進行研究,發現當公蛙試圖抓住母蛙進行交配時,通常出現在年幼的母蛙身上